认房不认贷政策出台后,首先是各地的中介集体狂欢击鼓呐喊,接着是银行各工作人员狂刷朋友圈,开发商们闻声蠢蠢欲动。
所以,“金九银十”阔别三年后,真的要来吗?
地方新政出台后,各地战况如何?
咱们用数据说话
以北京、上海两地为例
根据上海住房与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9月7日,上海全市(含内外环)可售住宅统计数据为5W+套,这是一手房数据。二手住房,挂牌数量4W+套。
也就是说,在上海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大水池里,有9W+多套房产待交易。
当然,这还不包括一些持房观望者和待交房者,实际的存量数据肯定是大于10W的了。
那么,交易如何呢?
这个成交数据嘛,就,嗯。
现在是9月,还有三个月的时间冲刺,万一会有意外爆发?
转过头,我们来看看北京的数据,说不定会有新的惊喜。
北京一手房可售数量与上海基本齐平,5W+。
这个压力,确实不小,不管是对开发商、银行、还是地方上。
交易量上不去,三方压力不小,这是一个缓慢充气的带水气球,戳不得放不得,只能徐徐图之。
戳了,杀伤力太大,俱损。
放了,那么多水何处去哉?
去存化零,大概是要长期作战了。
所以,就这么高不高、低不低的卡在那里?
未上车的年轻人怎么办?购房怎么办?结婚率怎么办?生育率怎么办?
小编转头又查询了两地的保障房数据。
先看上海。
如果这个还不够清楚,下面这两张表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这是上海市住房保障事务中心公示的财务预算表。
从2021到2023年,住房保障支出呈稳步上升状态。
但是,没有大规模的涨幅,这说明保障性住房数量增长保持一个缓慢增速。
那么,北京呢, 数据如何?
去年,北京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5W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W套。
今年呢,注意看这则公告
这是2023年07月10日,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我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意向实施项目的通知》。
看到关键词了吗,“非居住存量建筑改建、存量土地建设;筹集类项目包括存量住房改造、专业住房租赁企业在营长租房”。
这就是决心。
鲸之大,一口吃不下。
住宅开发的大旗,以后会缓慢平移到地方手中。
国企与私企,齐头并进,按需建设,共同开发。
开发商建设的,与政府所保障的,各为所需,大家互为补充。
也许有人会说,修建了那么多保障房、廉租房,我也没见着影儿啊。
不着急,这类住房首先保障的是低收入人群,等到总量上来后,会保障大部分人的最低住房需求的。
也许还有人说,说是保障住房,没看里面的人住大奔穿名牌的吗。
不能因为一颗耗子屎,就否定那一锅汤。
再好的政策总会有漏洞,需要监管、需要完善、需要时间。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房价到底是涨还是跌呢?
虽然目前存量房数据压力大,但是想要大涨是不可能的。
大涨
钱包不同意,百姓不同意,生育不同意。
大跌呢?
也不会,银行不同意,地方不同意。
以后只会缓慢的、小火花似的增长,不会再出现08、16年那样的疯涨。
最好的结局便是,开发商与国企开发并重。
改善型与保障型齐头并进,满足不同消费水平。
让百姓有房可住,有房可换。
就是这样的。
本文由彭豆儿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